乐发lv娱乐_乐发lv客户端
乐发lv注册2023-01-31 16:05

2022版话剧《苏东坡》归来 创新传承中华优秀文脉******

  人民网北京1月11日电 (记者刘颖颖)2023年1月8日,恰逢苏轼986岁诞辰。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创排的大型舞台话剧《苏东坡》近日在成都再次上演。

  话剧《苏东坡》先后四次获国家艺术基金、四川艺术基金支持,多次巡演,受到多方好评,本次上演的2022版话剧《苏东坡》是在经历长时间的打磨提升后,再度与观众见面。

  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提取苏东坡这一中华文化的代表符号,集结国家一级编剧姚远编剧,国家一级导演查丽芳导演,国家一级舞美设计韩生设计,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李东昌领衔主演,李艺峰、李智颖、张艺奥、柳轶婷、唐钟主演,创排了大型精品原创话剧《苏东坡》。

  多次捧得文华大奖的编剧姚远,与被誉为中国戏剧界五大女导演之一的导演查丽芳联袂创作,讲述苏轼这位千古人物。姚远表示,话剧《苏东坡》凝结了他对于苏轼的再认知与发自灵魂的喟叹。他说:“苏轼把生命中的苦涩消化成了诗意,奉献给了我们。他的艺术意境屏蔽了他的厄难,变成了一道道彩霞绚丽于历史的地平线之上,让我们享用不尽。”

  对于查丽芳而言,“真诚”是2022版话剧《苏东坡》核心,苏东坡对于她来说既是文学精神导师,是大俗大雅的朋友,更是四川精神的代表符号。

  该剧自策划以来历时八年之久、六易其稿,2018年首演以来,收获了不菲的成绩,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评论话剧《苏东坡》“常演常新,一定能成为四川乃至中国话剧史上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经典。”话剧《苏东坡》通过苏东坡的仕途串起了他的诗文成就、情感生活,立起了一个具有当代性、典范性的奇伟形象;突破了原有的戏剧框架,创造性地融入了“帮腔”与“鼓师”的川剧构成,更通力舞美与串场角色,构成了匠心独具的艺术空间,在文本的时空性、戏剧传统的融合性、人物塑造的独特性以及戏剧本身的地域文化特性上完成了突破与超越,追溯了苏轼从44岁到64岁逝世期间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据悉,其后该剧还将再次开启全国巡演。

  人民网

乐发lv娱乐

广东侨乡信宜大芥菜:寒冬里的“家乡味道”******

  中新社茂名1月14日电 题:广东侨乡信宜大芥菜:寒冬里的“家乡味道”

  作者 梁盛 陈子楷

  在广东侨乡信宜市,大芥菜是名副其实的“网红菜”。“天气越冷越好吃”是大芥菜众所周知的“天性”,而更让众多客居异国他乡的信宜籍乡亲在寒冬里惦记的,是大芥菜的“家乡味道”。

  侨港信宜同乡会荣誉会长张权才近日受访时表示,信宜大芥菜又名大青菜,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体型大、产量高、生产周期短,且信宜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其肉质鲜嫩,味微苦口甘的特点。其中,钱排镇冬季气候高寒,霜冻期长,加上当地种植使用的多是农家肥,因而种出来的大芥菜味道特好。

  出生于信宜钱排镇云开村的张权才说,小时候村里的生活缺油少肉,乡亲们平时吃得最多的下饭菜就是清炒大芥菜。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通常会将大芥菜与腐竹、牛肉、猪杂等食品混炒,“腐竹炒菜梗”便是当地有名的农家菜,口味极佳,甜脆爽口,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特别是外出的游子回乡省亲时,大芥菜几乎是每餐的首选菜式。

  家住钱排镇的菜农程玉兰告诉记者:“自去年12月初以来,大芥菜经历了数次寒潮,这种持续低温天气,使得大芥菜特别‘吃香’。近段时间来,随着乡村旅游人气复苏,大芥菜也就成了游客的‘抢手货’。这半个月,我家卖给游客的大芥菜就超过了500公斤,收入大约5000元人民币。”

  据程玉兰介绍,大芥菜盛产于冬季,生长环境气温要求较低,而且气温越低长得越快越旺。一般是10月份种植,一个月后就可以分梗采摘。在严寒霜冻期未到之前,大芥菜的味道一般,经历霜冻后的大芥菜,味道尤佳。除了清炒、拌炒,大芥菜还可以晾晒成干,以备在缺菜的季节食用,也可以用坛子封存,腌制成酸菜,有生津开胃、增强食欲的作用。

  信宜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钱排镇党委书记俞淮竞介绍说,大芥菜的采收期也是当地三华李的赏花期,信宜每年接待的赏花游客数以几十万计,给游客印象最深的,除了李花就是大芥菜,堂食之后游客往往还要捎上几捆带回家。

  如今的信宜大芥菜闻名遐迩,还有了“信宜出品”“信字号”品控溯源“身份证”,销售包装也变得“高大上”。据悉,在钱排镇,今年大芥菜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比上年明显扩增,将为当地千家万户带来一笔可观收入。(完)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乐发lv地图